汪志红,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亿百体育入口(集团)官方网站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医疗组长。
汪志红作为首批进入病房收治新冠重危患者的医生之一,在病区,她极力救治重症患者,用生命挽救生命。平安返渝后,重庆科技报对她进行了深度报道,并以专题形式刊发。
重庆科技
报对汪志红进行专题报道
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这一天,不仅让全体湖北人感到欣喜,也让全体参加援鄂援汉的医务人员感到欣慰,大家的辛苦和努力终于迎来了解封。
这一天,已回到重庆的汪志红,特地起了个早,向参加援鄂的同事在微信圈里发了一条“早安,您好!”的信息,回想起在援鄂的46个日日夜夜,历历在目,情不自禁润湿了她的眼眶。
今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和出行计划。也让本已准备好好陪家人过春节的汪志红,不得不取消春节期间的一切安排。
春节期间,有关疫情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汪志红那里。这时,一家人也开始商量如何过春节的事。有30年党龄和几十年从医经验、又经历过非典的汪志红很快意识到,作为医生不可能安心享受春节假期了。
“妈妈,如果武汉需要医务人员,你会去吗?”孩子问她。面对家人忐忑不安、焦虑担忧的神情,她边安慰边坚定地说:“我作为一名医生,能临阵当逃兵吗?优秀应该是一种习惯,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就应该义无反顾。”
随着疫情的不断升级,汪志红已做好了随时驰援武汉的准备,还主动向医院报名,只要武汉需要,一切听众医院安排。
2月12日深夜,汪志红接到医院通知,13日出发驰援武汉。她连夜再查检了一次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行囊,安慰好家人,踏上逆行的征程。
汪志红和同事们到达武汉后,眼前的一切比她之前想象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困难也大得多。
“我们是13日从重庆出发,14日就开始进入重症病区。不仅没有休息,连熟悉病区、了解环境的时间都没有。”汪志红说道。重症病人等着来支援的医生,这里的医务人员已好多天没有休息了,哪还容得汪志红他们休整,立即投入病区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汪志红所在的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后,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重症病区。医疗队任命汪志红担任医疗组组长,临危受命,责任重大。汪志红说:“医疗组组长,不是一个官,而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担当。那段时间,我心里压力特别大,时时都如履薄冰。”
2月14日,即重庆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的第二天,在病患情况不明、防护设施不齐、防护程序不熟、面临危险不知的情况下,汪志红作为首批进入病房收治新冠重危患者的医生之一,在3小时内就收治了70名新冠患者,其中近80%系重型和危重型。他们从下午4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中途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2月19日上午,危重患者李某突然病情加重,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汪志红一边指导医护人员迅速抢救,一边紧急求助国家队专家,同时请ICU、麻醉科等会诊,经过对症施治、有创呼吸机通气等,终于成功地使患者转危为安,赢得了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赞誉。
“在武汉的日日夜夜,我最大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汪志红说,一个是如何抢救重症病患、尽可能挽救他们的生命,因为每个患者情况不同,必须因人施策,立即决定救治方案。另一个是医务人员自身的防护,担心自己和队员有感染风险,虽然经过严格的应急培训,但必定自己不是传染科医生,多数医务人员也没有经历过如此重大的治疗任务。但幸运的是,经过严格、规范防护,医疗队全体队员零感染。
第一批进入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房开展工作的医疗队队员
当问及汪志红,在救治过程中,让记忆深刻的是什么?她说:“一些患者初进重症病房,感到恐惧和绝望,不配合治疗。通过医疗队医护人员耐心细致的抚慰,全力救治,最终他们康复后走出病房的那一刻,最感人、最让人难忘。”
一些病人因为对疾病的恐惧和失去亲人的悲伤,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不配合治疗。汪志红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帮助病患走出恐惧阴影,成了医疗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患者夏大爷刚进病房时一度产生轻生念头,汪志红多次守在病人的床边,不仅耐心开导,还在病床前张贴温馨提示,通过真情、悉心地呵护,患者重拾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恢复了健康。
走出病房的那天,夏大爷对汪志红感激地说:“你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
为了救治危重病人,汪志红他们不仅要夜以继日地工作,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已成常态,还要用心去安抚患者受伤的心灵。“只要能够用生命挽救生命,再苦再累我也无怨无悔。”汪志红说。
到了3月中旬,一批批医疗队陆续撤离之际,汪志红所在的医疗队又于3月20日转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管理重危患者,直至3月29日凯旋。
“有始有终,坚守最后”,这是重庆援鄂医疗队的承诺,上千名像汪志红这样的医务工作者,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来源:重庆科技报 附属第一医院公众号 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公众号
排版:郭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