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信息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亿百体育入口(集团)官方网站。

重医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医故事  >  正文

高原缺氧不缺爱 将“光明”带到最困难的那些人身边

发布时间:2019-07-17来源: 党委宣传部 重医附一院眼科 阅读量:[]

——“渝藏情深,心眼相连”重医眼科医生深入藏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和帮扶藏区人民的重要战略思想,支援重庆对口援藏医疗工作,帮助解决西藏昌都民众生命健康医疗困境,使藏族同胞病有所医,享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亿百体育入口(集团)官方网站附属第一医院积极响应重庆市卫健委“渝藏情深,心眼相连”西藏地区健康援助活动号召,于2019年4月18日至30日派出优秀的眼科医疗团队投身藏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奉献出一份力量。在附一院医疗团队的协同合作、全力奋斗下,该项目圆满完成,同年8月,二次赴藏工作又将启动。让我们带大家回顾医疗队在第一次出征时的风采和留下的那些动人故事。

重医附一院作为重庆医联体建设的重要参与单位,其眼科也作为重庆市眼科质量控制中心、西南眼科联盟理事长单位和市内眼科领先者,接到卫健委派出通知后,在最短时间内组建了一支由胡柯副主任任队长,李灿主任医师任副队长,同时包括中级职称医师、住院医师、眼科特检技师、护士及手术室巡回在内的10人完整医疗团队,出发前拟定具体医疗行动方案,整装待发,援助藏区。

4月18日至30日,西藏昌都,附一院的眼科医生们在13天里,战胜了种种提前预知到的困难,克服了一些此前未曾想象到的问题,为自己的从医人生添了一笔值得纪念的经历,践行了身为“重医人”的责任与担当。

 

【是任务,更是志愿】

接到任务后周密部署,有条不紊开展藏区援助

4月18日,重医附一院眼科派出的6名先遣队员跟随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先行到达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包括提前送达的医疗物资清点、检查和手术场地布置,患者就诊及手术流程的再确定等。为保证此次援藏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卫健委和附一院专门租用了大货车安排专人护送把设备仪器就位,随行的还有大批援助藏区物资,总价值50余万元。

4月21日,胡柯副主任、李灿教授等队员随卫健委周林副主任、医政医管处张维斌处长一行到达昌都。当天下午,胡柯、李灿分别为当地医护人员做专业讲座,传授先进、适用的眼科诊疗相关知识及手术技巧。

经过以前的援建,硬件设施已经不错了,但是缺少医生和先进的治疗理念与技术指导。眼科援助为当地的全科医生开展了2次科普培训,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机制。

 

【时间紧责任重——刷新重庆眼科医疗队援藏史新纪录】

西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海拔高,紫外线强,成为我国白内障发病重点高发地区。而藏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造成许多患有白内障疾病的藏族同胞不能得到及时医治。正式工作第一天,医疗队就在昌都市卡诺区人民医院完成207名藏族同胞的眼科诊察工作,筛选出81名需手术的白内障患者。


为尽快帮助藏族同胞摆脱白内障疾病困扰,当天医疗队从早上九点一直奋战到凌晨一点,为63名患者顺利实施了白内障手术,这不仅创下了重庆援藏史上单日筛查患者并实施手术的记录。高原连续工作16小时,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在国内援藏医疗活动中也属罕见。

4月22日到23日两天时间里,重医附一院眼科医疗团队在卡若区共完成293名藏族同胞的白内障筛查工作,顺利实施免费白内障手术113台,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91岁。经过精心的治疗,约80%的患者术后视力达0.3以上,60%的患者术后视力达0.5以上。

高强度的工作是团队此前预想过的,但真有队员身体不适时,所有人还是非常紧张。其中一位主治医生计岩到藏区的第一天就因高原反应引发头疼和呕吐。同行的另外一个团队心脏外科医生一度还疑似引发脑水肿,并于当天晚上就进高压氧舱进行康复治疗。医生们第二天虽然还有一些症状反应,但都马上投入了工作之中。

这些无数次发生的类似小故事和经历,在援藏医护团队间口耳相传,铸就了援藏服务队的美誉,在皑皑雪山映照的美丽高原上,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心中,绘就了祖国医疗卫生战线工作者们的形象。

 

 

【不忘初心,将“光明”带到最贫困最偏远的地方去】

跨越海拔4600多米的珠角拉山,经过多个小时的颠簸盘山路,在缺氧、温差巨大的藏区,附一院眼科援藏医疗队每天能筛查患者一百多人,常常工作至晚上11点。

一天,医疗队所在的类乌齐县突如其来的停电通知打乱了原有的计划,没有电,筛查不能进行,手术无法开展。医生们望着许多可能一生也没有走出过这片高原的藏族老百姓们,无法忍受一天宝贵的援助时间就这么白白浪费。碰巧,医疗队得知了类乌齐援藏干部县委江世洪副书记和类乌齐县人民医院周青梅副院长要去县里最贫困最偏远的尚卡乡进行赠衣义诊活动。成员们主动请缨,毫不犹豫的带上眼科基本检查设备和部分医疗药品,跟随江书记和周院长一起前往尚卡乡。

尚卡乡,一个不通自来水、没有交通设备、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所在村的高原偏远贫困乡镇,附一院的医生们是这些老百姓一生都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大专家”、“天上掉下来的大好事”。在尚卡乡,胡柯和李灿等医生们为近百名藏族进行了眼疾诊治,并将其中5位白内障患者接回类乌齐县,实施手术治疗。这次到访,开启了援藏医疗队首次深入高原最偏远的乡镇地区实施深度义诊的先河。

 

【“传帮带”,“输血”向“造血”模式转变】

在类乌齐县人民医院,医疗队不仅完成了病患的筛查和手术工作,还开展教学指导,带动当地眼科医疗水平。

胡柯副主任与类乌齐县医院唯一的一名眼科医生永青卓嘎成为了朋友,他手把手教学,详细讲解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步骤及技巧,亲自带永青卓嘎进行专业手术,(这次也是该医生第一次亲自动手操作手术)。在胡柯的耐心教学下,永青卓嘎初步掌握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技巧。他说,“我院来过很多国内的专家做白内障复明术,这次我才正儿八经感受到什么叫援藏”,“他们的服务很好,和蔼可亲,业务熟练,动作敏捷,忙而不乱。即使语言不通,挤来挤去,都从不抱怨,可见他们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这种专家手把手带教,不仅丰富了援藏形式,更是“输血”向“造血”援藏模式的转变,通过“传帮带”,在西藏昌都当地最终可以培养出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这一事例在白内障援藏医疗队里也属先例。

此次“渝藏情深,心眼相连”西藏地区健康援助活动,重医附一院眼科医疗队圆满完成西藏昌都部分地区白内障患者的筛查和手术任务,共计筛查患者600余人,顺利实施白内障手术173台,创下重庆援藏史上单日筛查患者并实施手术的记录。(工作16小时,筛查213个病人,完成63台手术)

医疗队首次深入高原偏远乡镇,实施深度义诊,充分践行国家援藏使命,实现援藏意义。同时医疗专家手把手的手术教学和指导,也开创了重庆白内障援藏活动的新形式,避免了单一的专家入藏完成手术的援助方式,为西藏地区的眼科医疗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年8月,重医大附一院眼科将再次深入藏区,期待他们留下新的故事,为祖国的援藏事业写下更多更动人的篇章。

 

【专访重医附一院眼科副主任胡柯

胡柯简介

胡柯,亿百体育入口(集团)官方网站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眼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Wilmer眼科研究所博士后。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防盲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病理学组委员;西南眼科联盟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眼科疾病防治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曾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Q:学校和附一院近几年一直积极开展藏区支援工作,服务藏区,为践行社会责任做了许多工作,这次援藏活动是怎么成行的呢?

胡: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情况长期比较严峻,我们一直有愿望去藏区做一些帮扶援助工作。18年本来有一次援助计划已经安排好,但因为某些原因临时取消了,所以心里一直有些遗憾。今年本来7月份计划去,相对来说季节、环境、老百姓的时间也比较合适。但恰好3月市卫健委开展这个“渝藏情深,心眼相连”的活动就想到了我们。上级任务来的特别急,3月29日通知到院,要求4月20日前就要成行。接下任务后准备时间特别紧,为了在藏区开展手术需要全套术前术中术后的检查、手术、用药等设备仪器,包括手术用的棉签都是我们自己准备和运输到位的。

Q:之前有没有藏区工作经历?

胡:以前去藏区玩过,但真正去工作还是第一次,出行前压力还是挺大的,院领导组织我们开了好几次会,反复叮嘱我们一定要把困难估计足。所以我们出发前也准备了各种预案,也准备了一些物资应对高原反应,就我自己而言,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了准备。

Q:援助中主要存在什么困难?

胡:最大的困难是两方面的,一是交通难、硬件条件差、突发问题多。这次我们去两个的地方之间相隔了一座4000多米的山峰。设备运送特别困难,路上还几次遇到塌方,一堵就是两三个小时。到了县里还遇到停电,幸好有当地政府给我们特别提供帮助紧急发电,才保证了治疗顺利开展。

第二大困难是语言不通,当地医院提供给我们的支持主要是场地,维持秩序和翻译等。藏民无法用汉语交流,导致我们很多问诊工作难以有效率地进行。

Q:谈谈您印象最深刻的事?

胡:每天乡里会将病人组织起来看病,基本上都是七八十岁,双目失明的藏民老人,他们通常常年独居,只能在熟悉的地方靠摸索勉强维持生活,这些人中多数一辈子都没有出过所生活的小乡村。而真正最糟糕、最需要帮助的患者是在最偏远的地方,他们不一定能够得到治疗队伍到来的消息,即使得到消息也可能因为双目失明、家庭贫困、没有亲属而来不了。我很庆幸我们有机会去到了当地最贫困的乡(尚卡乡)开展义诊,当地乡镇府都没有自来水,水源十分浑浊,完全不能用作手术用水,后面医疗队跟乡镇府联系,把一些需要手术的病人接到县里救治,再送回去。


Q:有没有印象深刻的病人?

胡:我们给当地的一个活佛做了一次手术。活佛应该七八十岁了,非常爱读经书,但失明后只能靠听,这次回复了视力他特别高兴,说又能看经书了。

Q:这次经历带给您怎样的收获?

胡:首先是能顺利的完成了卫健委和院里交代的任务,其次大家为170多个藏族同胞带来了光明,第三自己从这次经历中得到了思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感觉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算是圆梦了,以后一定还要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