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信息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亿百体育入口(集团)官方网站。

医院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院要闻  >  正文

重医大附一院邵勇教授参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发布时间:2019-03-04作者:重医大附一院宣教科阅读量:[]

近日,重医大附一院妇产科邵勇教授参与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多中心国际研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杂志上发表题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生化指标与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关系:总体和个体患者数据的荟萃分析”的论文。该论文阐述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围产儿不良结局,确定孕妇血清总胆汁酸为100微摩尔/升(μmol/L)或以上的孕妇死胎的风险显著增加。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量化了孕妇血清胆汁酸浓度升高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和围产儿不良结局的相关性,为今后阐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导致胎儿死亡的机制及其防治奠定了基础。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严重并发症,主要影响围产儿预后,可造成自发性早产、胎儿窘迫,甚至突然发生胎儿宫内死亡,迄今仍然是困扰全世界孕产妇和产科医生的难题。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发病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我国四川、重庆和长江流域是高发病率地区,约为4%-10%ICP与围产儿不良结局有关,但与特定的生化标志物浓度的相关性尚不清楚;ICP与早产及死胎的风险增加有关,但其有害影响的程度尚未达成共识。

1984年,重医大附一院妇产科吴味辛教授首次在国内提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概念,并对其进行长期研究。邵勇教授师从吴味辛教授,1999年共同发表了国际上第一篇关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临床分度诊断的论文。此后,持续坚持进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临床分度诊断、胆汁酸对胎儿心脏毒性作用机制、母胎胆汁酸代谢物轮廓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显著改善了围产儿结局,降低了围产儿死亡风险,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上,获得国际同行的关注。

2018年初,由英国伦敦王子学院威廉姆斯﹒凯瑟琳教授领衔,邀请世界各地30个国家的ICP研究者对ICP进行总体和个体患者数据的荟萃分析,我国两家医院即重医大附一院妇产科邵勇教授团队和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团队受邀加入。该研究通过搜索全球主要英文文献数据库,对从数据库建立到201861日发布的血清胆汁酸浓度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妇女的围产期结局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对参与研究的30个国家提供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临床原始数据(包括170680例纳入研究,其中病例5557例,对照165123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期量化血清胆汁酸浓度升高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妇女围产期的不良影响,并确定胆汁酸浓度升高是否与死胎和早产风险相关。

该研究首次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妇女的围产期结局和胆汁酸浓度进行个体患者数据分析,揭示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妇女早产与死胎风险显著增加,并确定血清胆汁酸浓度为100微摩尔/升或以上的妇女死胎的风险显著增加。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妇女孕期进行胆汁酸重复检测,其浓度低于100微摩尔/升即可降低死胎的风险。这项研究成果为今后阐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导致胎儿死亡的机制及其防治奠定了基础,将显著改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围产儿结局,对国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指南的更新有重大指导作用。